中新网福建新闻4月27日电(闵丹丹 赵逍)五虎山下期货配资账户,八闽首邑,五千年前昙石山文化发源于此,福建的文明长河也从这里开始流淌。无数个日日夜夜文明潮汐的冲刷,为闽侯这片热土留下了丰富的文物资源。闽侯全县现有不可移动文物486处,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7处19点,青口镇和白沙镇被列为历史文化名镇。
历史是文化的载体,文化是历史的血脉,保护好古建筑、古文物,对于更好传承中华文明、增强文化自信,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。近年来,闽侯法院立足审判职能,不断加大对历史建筑、历史文物、传统村落等的保护投入,以法治力量守护闽侯文化遗产“根”与“魂”,让城市传统历史文化焕发出了别样的魅力。
闽江的碧波和昙石山的苍翠之间,昙石山历史文化街区坐落于此,这座穿越千年的时光秘境仿若光阴雕琢的诗笺,绵长的青石板路如笔痕在一砖一瓦上镌刻下闽越先民的智慧。
为维护历史文化街区古厝文物安全和环境公共利益,增强群众文化遗产保护意识,闽侯法院联合闽侯县文体旅局、甘蔗街道等部门在昙石山历史文化街区设立“古村落·古厝文化生态司法保护示范点”,联合闽侯县资规局、闽侯县委文明办组建志愿者队伍,并开展古厝司法保护专项行动和古建古厝、文物保护法治宣传等活动。在旧城征迁改造工作中,志愿者们多次走进村居,向群众详细阐明古厝征收保护政策、闽侯古厝整治修复、适度开发等保护性做法,让县域风貌与历史底蕴得到了更好的留存和展示。
展开剩余58%侯官村是唐代侯官县县治所在地,村里现有城隍庙、镇国宝塔“一庙一塔”千年古迹,是福建省第一批“千年古镇(古村落)”,也是福州市唯一入选的古村落。穿越千年的风吹过古庙、古塔,岁月铭刻传说但也留下了侵蚀的痕迹。
为了更好地保护古迹,闽侯法院邀请人大代表、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通过走访古厝现场、召开座谈会等形式,对闽侯古厝、古村落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调查研究。2021年,闽侯法院联合闽侯县文体旅局、侯官村委会等,探索建立“文化生态司法+文物保护”工作机制,通过搭建开放性合作平台,为古迹投保,借助保险公司成熟的风险管控能力,给城隍庙、镇国宝塔穿上保险“防护服”,有效填补了闽侯县文物投保工作的空白,实现了“司法+保险”1+1>2的效果,为构建政府主导、公众参与、保险预防、司法保障的文物遗产保护体系提供了探索样本和实践参考。
廊前花开处,白墙黛瓦间,百年古厝侯官乡贤陈依柞故居静静矗立。2020年,该古厝完成了迁建、布展,迁建后的古厝,背靠“潮回画楫三千只,香满红楼千万家”的侯官古渡口,紧临侯官城隍庙,同镇国宝塔仅一水之隔。
古厝保护不仅要维护外观,更重要的是让沉寂的文物在百姓生活中“活”起来,让其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。2021年,闽侯法院以陈依柞故居为基础设立“综合性生态文明司法实践创新基地”,古厝老宅以新身份出现在群众的面前。2023年,闽侯法院联合县图书馆、侯官村委会、福建新华发行(集团)有限责任公司闽侯分公司在侯官古厝设立了“侯法书苑”,打造“有书香、有颜值、有乡愁”的开放式文献阅读场所,也让这座历经风雨的侯官古厝更有韵味,重焕新生。
对于古厝保护,要坚持历史与现代相统一,保护与利用相统一,传承与创新相统一,闽侯法院通过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,全力推进文物古迹、文化遗产的保护修复工作。下一步期货配资账户,闽侯法院将紧密围绕县委县政府和上级法院决策部署,积极发挥审判职能,积极联动各部门,不断创新古厝文物保护工作机制,切实推动古街区、古村落、古厝等人文生态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,为实现“望得见山,看得见水,记得住乡愁”筑牢法治屏障。(完)
发布于:北京市